![]() |
早上一觉醒来打开日历,突然发现今天就是腊八节了,我惊讶于日子过得太快,刚刚吃完冬至的饺子,一转眼就到了腊八,离年又近了。
儿时的记忆中,农历十二月初八可是个重要的日子,俗称“腊八节”,也是孩提时代最向往的节日之一,因为这一天能吃上香喷喷的腊八粥。
相传,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,当年朱元璋落难受苦时,正值寒冬,又冷又饿的朱元璋在一个老鼠洞穴里刨出一些红豆、大米、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。朱元璋便把这些杂粮带回家,母亲将其熬成了一锅粥,因那天是腊月初八,朱元璋便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,美美地享受了一顿。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,做了皇帝,珍馐佳肴尝遍后,竟想念起了那锅杂粮粥,为了纪念那个特殊的日子,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,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。每逢腊八这一天,不论是朝廷、官府、寺院还是黎民百姓,家家都要煮腊八粥。到了清朝,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。在宫廷,皇帝、皇后、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、侍从宫女赐腊八粥,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、果等供僧侣食用。在民间,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,祭祀先祖,同时,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,馈赠亲朋好友。
后来看了一些书,才知道,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,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,称为“佛成道节”。
但是,在孩子的心中,这些传说与典故激不起我们的兴趣,那香喷喷的腊八粥才是心头的牵挂,就如同盼着端午吃粽子,中秋吃月饼一样,孩子们盼着腊八节,也是因为那一碗香甜的腊八粥。
那时,家家物质条件都不宽裕,平日吃的都是白米粥,丰富可口的腊八粥是个奢侈品,只有在腊八这天才能畅快地吃上一回。腊八粥的主要食材为谷物杂粮,煮腊八粥,提前一天就得开始准备了。
初七的白天,母亲将红枣、莲子、百合、花生、红豆、扁豆等等,用竹晒筛去灰尘和沙子,再仔细挑净杂物,晚上,洗净后用清水浸泡。腊八的早晨,母亲会起得比往常更早一些。鸡叫头遍,母亲就起床淘米煮粥。梗米掺上糯米,混合已泡软的杂粮,大火烧开,再用小火慢熬,睡梦中的我们,迷迷糊糊能听见灶堂里噼里啪啦的柴火声。待我们醒来,已是满屋飘香,泛着豆沙色的粥,鲜亮诱人,引得我们口水直流。甜甜的、糯糯的腊八粥,不用任何咸菜,很快就能喝下一碗。寒冬的早晨,来上这样一碗热乎乎的粥,浑身上下瞬间就暖和起来了。
喝完一碗黏稠醇香的腊八粥,年,也就越来越近了。
外地的游子开始泛起归家的情思,而孩子们则欢天喜地地掰着手指数着日子盼新年,那样的日子,简单又快乐。我们选择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喝上一碗腊八粥,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日子里期待着新的节日。平淡的生活从不缺少惊喜,一碗腊八粥足矣。